教育現在時:多樣化的寓教于樂更貼合家長需求與渴望
時間:2016-07-29 17:19 閱讀:2114 整理:市場調研公司
前言:隨著時代進步,我國的兒童教育觀念、需求、方式都因應經濟條件、家庭結構、社會環境的改而出現顯著的變化。尤其是進入互聯網時代以后,科技發展一日千里,智能化電子產品除了對我們的生活模式帶來沖擊性的變化,對我們的教育形式同樣帶來顛覆性的改變。
面對一連串的未知之數,研究小組針對我國3~12歲兒童家庭教育問題進行探索及研究。2015年3月研究小組對北京、上海、廣州三地的多個家庭及教育行業人士進行深訪,并在中國一線城市展開了大規模的定量調研。以下,研究小組將會與大家分享一些對兒童教育的洞察。
應試教育已成過去,新時代家長需要多樣化教育
過去,中國的教育模式均圍繞“考試”“升學”為核心。很多學生在學校時品學兼優,可一旦走出校門,走上社會,總是在實際工作環境中顯得力不從心。數十年過去,應試教育的弊端顯而易見,那種“填鴨式”的教學方式,不僅將學生壓的喘不過氣,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教育資源的浪費。改革開放后成長起來的70/80后一輩人,絕大部分都經歷過應試教育的痛苦,提起當年“一考定終身”的高考模式,許多人還是感受到壓力山大。如今,已過而立之年的他們,也擔負起教育下一代的重責,他們不愿意孩子重蹈自己當年的覆轍 。他們的職場經驗,也印證了一句話:人生的成功,并不一定需要依靠分數。
在面對孩子教育的問題上,他們不會忽視讀書的重要性,但亦不是單純讓孩子追求高分,而是更重視孩子全方位的素質發展,家長們對兒童教育的需求亦變得多樣化。研究小組在研究開展前,特地專訪了教育專家劉穎文女士,她告訴我們:“現在的家長們對孩子的期待比較高,然后愿意掏錢,也算是舍得花錢,音樂早教,語言早教,情商培養,還有體能鍛煉等都是家長們舍得花錢的地方?!奔议L期望孩子能夠擁有健康體魄、良好品德的前提下有個性與特長的發展。研究小組調查顯示,超過80%的家長期望給予孩子因材施教的個性化教育。這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新時代的家長們更愿意嘗試從孩子們的角度出發,根據孩子們的性格、特點、興趣愛好來施教,使孩子們的學習過程能更輕松、學習方法更見成效、能得以更健康快樂地成長。
新時代的家長對教育的定義亦不再限于上學、課堂、書本、試卷,從要求孩子“金榜題名,獨占鰲頭”逐漸轉變成“不落后于人,全面開花”。 家長的自身經歷和家庭經濟的積累是促使這種觀念轉變的重要原因,“學歷高低并不等于工作或事業的成功”已經在很多家長身上得到印證,因此相應降低了對孩子學習致富的期望。

關注公眾號
獲取更多行業資訊
本站文章內容以及所涉數據、圖片等資料來源于網絡,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版權歸作者所有,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華夏經緯立場。 如涉及侵權,請聯系管理員刪除。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華夏經緯(廣州)數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享有最終解釋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