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顯示面板價格回暖趨勢增強 面板行業市場需求及機遇深度調研分析
時間:2024-01-25 10:03 閱讀:628 整理:市場調研公司
近日,面板行業各咨詢機構陸續發布1月下旬面板報價,主流尺寸面板價格已基本止跌企穩。臨近春節,各面板大廠亦紛紛進入歲修期,行業稼動率預期持續下調。而此前不久,產業上游重要的供應鏈環節,部分廠商被傳出因地震影響停工。分析人士預計,隨著行業供需格局優化,下游終端需求回暖,疊加上游供應鏈突發性事件等多重因素影響,全球顯示面板價格有望加速反彈,進入新一輪上行區間。
隨著智能手機、智能手環、電視、電腦等消費電子產品向著輕薄、便攜、智能等方向快速發展,其顯示屏幕也經歷著“球面屏—平面屏—柔性屏”的快速演化和迭代。OLED柔性屏由于具有結構簡單、超輕薄、色飽和度和對比度高、功耗低、容易實現柔性顯示等優勢。OLED柔性屏智能手機從2018年開始已成為主流手機廠商開發可折疊手機的主要方向。
近日國內柔性OLED面板開始漲價,漲幅在10%以內。在柔性LTPO OLED供應緊張狀態下,華為愿意加價獲得更多的柔性LTPO OLED產能,這波國內柔性OLED漲價潮順勢而起。目前,國內柔性OLED面板漲價還處于試探階段,具體漲價情況還要根據項目和市場行情而定,不過普遍漲幅都在10%以內。隨著華為Mate 60系列熱賣,以及其他手機廠商持續高端化,使國內柔性OLED需求陡增,造成結構性供應緊張的局面。
相比于上游材料和設備領域,面板制造技術門檻相對較低,產能,投資以及規模是行業主要決定因素, 國內面板廠與三星,LGD 等領先企業差距較小。隨著京東方、華星光電(TCL)、維信諾國內 OLED 產線陸續投產,國內廠商產能優勢將逐步顯現。
CINNO稱,日本能登半島地震至今已超過半個月,不過余震持續,基于安全考量,許多當地工廠仍然停工。偏光片上游材料領域的重要供應商瑞翁位于富山縣的冰見二上工廠停工至今,可能要等到1月底才會重啟生產線,而更全面的產線檢修可能要大約三個月時間,要恢復正常生產、供貨,可能要等到4、5月之后。
WitDisplay指出,此次受日本地震影響的偏光片上游產業主要是以TAC膜和PVA膜為主的原材料產業,其技術難點較高,目前主要生產商以日本企業為主,其中偏光片核心材料PVA膜由日本企業所壟斷,日本PVA膜產量約占到世界總產量的75%以上。日本PVA膜企業以合成化學、尤尼吉卡、可樂麗三家公司為主,其中可樂麗在LCD用PVA膜領域是絕對的龍頭企業,出貨量占到該領域的70%以上。
分析人士認為,由于四季度以來面板行業處于淡季,包括偏光片在內的原材料庫存可能處于較低的水平,此次偏光片上游材料廠商因地震而“宕機”屬于不可預測突發事件,預計面板用偏光片在未來幾個月內大概率會出現供應短缺,進而影響到全球顯示面板行業產能,或將給全球面板市場價格造成突發性漲價壓力。
今年上半年,消費電子市場遲遲缺乏對上游的帶動作用,面板行業競爭進入白熱化階段,老舊低世代產線淘汰加速。
經過近幾年的市場調整,顯示面板行業的寡頭效應更為明顯。從全球來看,全球前四大電視面板廠商即京東方、華星光電、惠科光電、群創光電四家企業的出貨量約占全球超過76%的市場份額,相較于2019年實現了明顯提升,提升幅度約為13%。
面板行業市場機遇分析
與此同時,2月份以后,包括TV在內的終端市場預期將逐步走出傳統淡季,釋放需求。再加上今年又恰逢巴黎奧運會、美洲杯、歐洲杯等重大體育賽事和美國大選,全球電視需求的反彈力度有望強于去年同期。
供需兩端格局的預期變化,推動面板行業不斷積蓄反彈動力,此前各大市場機構均預期大尺寸顯示面板價格可能會在1月份觸底,并在2月份開始反彈。最新的CINNO及Trendforce等機構的監測數據繼續證實了這一判斷,其中Trendforce最新調研數據顯示,1月下旬,除32寸電視面板、15.6寸Value IPS面板外,其余各尺寸電視、顯示器、筆記本面板價格維持不變,這表明1月份面板筑底、二月開始反彈的行業預期正在持續強化。
對于國內廠商而言,現階段最關鍵的是選擇合適的生產策略和提升經營運維能力。老舊產線正在逐漸被市場淘汰,廠商需要關注,如何利用自己的產品線,優化出貨產品配置。例如,利用大尺寸面板做超高清產品;提升中小尺寸產線產品附加值,面向車載顯示,醫療、工控面板等特定應用場景推出差異化、特色化產品等,以擴大顯示面板的利潤空間。

關注公眾號
獲取更多行業資訊
本站文章內容以及所涉數據、圖片等資料來源于網絡,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版權歸作者所有,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華夏經緯立場。 如涉及侵權,請聯系管理員刪除。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華夏經緯(廣州)數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享有最終解釋權。